檳榔原是重要藥用植物之一,在南方一些少數民族還有將果實作為一種咀嚼嗜好品 。它是四大南藥之一(其它三種為益智、砂仁、巴戟),含有人體所需的多種營養元素和有益物質,具有消積、化痰、療瘧、殺蟲等功效,是歷代醫家治病的藥果。剖開煮水喝可驅蛔蟲。明朝李時珍所著《本草綱目》有記載如下:“嶺南人以檳榔代茶御瘴,其功有四。一曰:醒能使之醉。蓋食之久,則薰然頰赤,若飲酒然,蘇東坡所謂紅潮登頰醉檳榔也。二曰:醉能使之醒。蓋酒后嚼之,則寬氣下痰,余酲頓解,朱晦庵所謂檳榔收得為去痰也。三曰:饑能使之飽。蓋空腹食之,則充然氣盛如飽。四曰飽能使之饑。飽后食之,則飲食快然易消!绷硗獾臋壚凭捉牢锉粐H癌癥研究機構(IARC)列入一類致癌物名單。
功效分類:利水藥;驅蟲藥。
別名:仁頻、賓門、賓門藥餞、白檳榔、橄欖子、洗瘴丹、大腹檳榔、檳榔子、青仔、檳榔玉、榔玉!
性味:味苦;辛;性溫。
歸經:胃經;大腸經。
1、蟲積腹痛:檳榔主要用治寸白蟲,即絳蟲,為驅除絳蟲的特效中藥之一,單用煎服有效,也可配伍南瓜子、牽牛子、石榴根皮等。方例《檳榔煎》、《檳榔南瓜子煎》、《檳榔石榴根皮煎》、《圣功散》。又用本品治療姜片蟲(赤蟲)、血吸蟲等,可配伍雷丸、苦楝皮等驅蟲用,方例《檳榔散》。還可以用治蟯蟲,鞭蟲,蛔蟲等,均單用檳榔煎服。
2、積滯下。簷壚瓶捎弥问撤e滿悶或痰涎嘔吐,或脾胃兩虛,食不消化,腹中脹滿疼痛,或寒實結胸,氣塞不通等,類似于胃腸功能紊亂,消化不良及慢性結腸炎等。常配伍木香、陳皮、莪術等理氣消積藥,方例《木香檳榔丸》 (方見木香)、 《檳榔順氣湯》、《檳榔丸》、 《檳榔散》。檳榔也常用于痢疾之下痢膿血,腹痛,里急后重者,類似于細菌性痢疾和急性腸炎等。常配伍白芍藥、當歸、黃連、大黃等,方例《芍藥湯》(方見芍藥)、 《導氣湯》。
3、腳氣喘滿 檳榔也常用治腳氣水腫,疼痛,久則喘滿,不能平臥等證,類似于維生素B1缺乏癥。單用有效,常配伍蘇葉、茯苓、木瓜、吳萸等,方例《雞鳴散》 (方見木瓜)、 《檳榔湯》。
此外,用治膽道蛔蟲,常配伍烏梅、使君子、兩面針等,方例《檳榔烏梅湯》。并用其制成100%的煎液滴眼治療青光眼之眼壓升高,頭痛,目珠疼痛等。古方也用治臌脹,金瘡,丹毒,陰虱等。
作用:
檳榔味苦;辛;性溫。歸胃;大腸經。能驅蟲;消積;下氣;行水;截瘧。蟲積;食滯;脘腹脹痛;瀉痢后重;腳氣;水腫;瘧疾。
小兒蟲積腹痛者,檳榔可與鶴虱、苦楝根等同用;寒濕痰飲而致瘧疾常發者,檳榔與常山、草果等同用;情志失調,氣逆喘急,胸膈滿悶,不思飲食者,檳榔可與沉香、烏藥、人參磨汁服;蟲積腹痛,消化不良者,檳榔可與神曲、麥芽、使君子等配伍;水濕壅盛,癥見遍身水腫,呼吸喘急,二便不利者,檳榔可與羌活、澤瀉、商陸等配伍。
1、檳榔治寸白蟲: 檳榔二七枚。 治下篩。 以水二升半,先煮其皮,取一升半,去滓納末,頻服暖臥,蟲出。出不盡,更合服,取瘥止。宿勿食,服之。(《千金方》)
2、檳榔治食積滿悶成痰涎嘔吐者: 檳榔、半夏、砂仁、蘿卜子、麥芽、干姜、白術各二錢。水煎服。 (《方脈正宗》)
3、檳榔治心脾疼: 高良姜、檳榔等分(各炒)。上為細末。米飲調下。 (《百一選方》)
4、檳榔治大小便不通,亦治腸胃有濕,大便秘澀: 檳榔至大者半枚。用麥門冬煎水磨一錢,重湯燙熱服之。 (《普濟方》檳榔散!毒V目》以本方治血淋作痛)
5、檳榔治下痢膿血,里急后重,日夜無度: 芍藥一兩,當歸五錢,大黃、黃芩、黃連、木香各一錢半,檳榔一錢。為末。每服三、五錢,水一盞,煎至七分,去滓,溫服。如未止,再服,不后重則止。 (《素問病機保命集》導氣湯)
6、檳榔治脾、肺、腎三臟受傷,水氣不化,積為腫滿,漸成喘急,不能偃臥者:檳榔三錢,白芍藥(炒)、茯苓、豬苓、澤瀉、車前子各二錢,肉桂一錢。水煎服。(《方脈正宗》)
7、檳榔治干霍亂,上氣沖急,欲悶絕,大小便不通: 檳榔七枚。銼,粗搗篩。每服五錢匕,水一盞,童子小便半盞,煎至一盞,去滓溫服,日再。(《圣濟總錄》檳榔湯)
8、檳榔治五淋: 赤芍藥一兩,檳榔一個(面裹煨)。上為末,每服一錢,水煎,空心服。 (《博濟方》)
9、檳榔治傷寒發汗或下后痞滿,或成寒實結胸,氣塞不通: 檳榔二個(一生一煨)。細末。酒二盞,煎一盞四,分作兩服,溫飲之。 兼治蛔厥,心腹刺痛。 (《傷寒總病論》檳榔散)
10、檳榔治腳氣沖心: 白檳榔一個(雞心大者)。 為末。用童子小便、生姜汁、溫酒共半盞凋,只作一服,無時服,(《簡要濟眾方》)
11、檳榔治脾胃兩虛,水谷不能以時消化,腹中為脹滿痛者: 檳榔二兩,白術三兩,麥芽二兩,砂仁一兩。俱炒燥為末。每早服三錢,白湯調服。 (《方脈正宗》)
12、檳榔治腳氣累發,漸成水腫不消: 大腹子。 滾湯磨汁半盞,食前服,日二次。服二月。 (《本草匯言》)
13、檳榔治諸蟲在臟腑久不瘥者: 檳榔半兩(炮)為末。每服二錢,以蔥蜜煎湯調服一錢。 (《圣惠方》)
14、檳榔治痰涎: 檳榔為末。 白湯點(服)一錢。(《御藥院方》)
15、檳榔治陰毛生虱: 檳榔煎水洗。 (《本草備要》)
16、檳榔治醋心: 檳榔四兩,橘皮二兩。細搗為散?招,生蜜湯下方寸匕。(《梅師集驗方》)
17、檳榔治丹毒從臍上起黃腫: 檳榔,為末,醋調涂。 (《續本事方》)
18、檳榔治烏癩: 大腹生者二枚,如無生者,干者亦得,用皮全者,勿令傷動。以酒一升浸,緩火熬令酒盡藥干,搗羅為末,煉臘月豬膏,調和如膏敷之。 (《圣濟總錄》大腹子膏)
19、檳榔治口吻生白瘡: 檳榔二枚。燒灰細研,敷瘡上。(《圣惠方》)
20、檳榔治小兒頭瘡,積年不瘥: 檳榔水磨,以紙襯,曬干,以生油調涂之。 (《圣惠方》)
21、檳榔治盯耳出膿: 檳榔研末吹之。 (《鮑氏小兒方》)
22、檳榔治金瘡: 白檳榔、黃連少許,為末敷之。(《經驗方》)
檳榔緩瀉,并易耗氣,故脾虛便溏或氣虛下陷者忌用檳榔;孕婦慎用檳榔。
檳榔常見的副作用為惡心嘔吐(20-30%)、腹痛、頭昏與心慌,冷服可減少嘔吐。極少數會出現消化性潰瘍并發嘔血。過量服用檳榔堿可引起流涎、嘔吐;杷c驚厥,如系內服引起者,可用高錳酸鉀洗胃,并注射阿托品以解毒。
檳榔的吃法
檳榔五月成熟,剝去皮,煮其肉而曬干。嶺南人將檳榔當果食,說是南方地濕,不吃它沒有法祛癉癘。生食檳榔味道苦澀,但與扶留藤和蚶子灰一同咀嚼,則柔滑甘美。
檳榔除了做禮品外,最大的用途是藥用。檳榔具有健胃瀉氣攻積,治痢固齒,驅蟲行水等功能,對驅除人體的條蟲、蛔蟲、姜片蟲及家畜的胃腸寄生蟲都有特效。
萬寧人吃檳榔是很講究的,首先是把檳榔切成片,然后粘上佐料(用貝殼粉調制成膏狀物)卷上老葉,再放進口里細咀慢嚼。初時味澀,并有綠水,待吐完綠水又生丹津,吃后臉紅耳赤,頭暈目眩如醉酒一般,正如蘇東坡即興寫的“兩頰紅潮曾嫵嵋,誰知儂是醉檳榔”的詩句。如今萬寧人吃檳榔,種檳榔方興未艾, 吃檳榔的習俗代代相傳。
檳榔露酒
檳榔、桂皮各20克,青皮、玫瑰花各10克,砂仁5克,黃酒1500毫升,冰糖適量。將前5味制成粗末,裝入布袋,置于陶瓷容器中,加入黃酒,文火煮30分鐘,再加入冰糖,取出藥袋,露酒即成。每次20毫升,每日飲2次。此酒具有疏肝解郁功效,主治氣郁型黃褐斑。孕婦忌用。
檳榔白術豬肚粥
檳榔、白術各10克,豬肚1只,粳米100克,生姜適量。先將豬肚洗凈,切成小塊;再將白術、檳榔、生姜裝入紗布袋內,與豬肚一同放人砂鍋內,煮至豬肚熟爛后,棄藥袋,撈出豬肚,留藥汁;加入粳米,煮至粥熟,加佐料調味即可食用。此粥補益中氣、消積和胃、健脾散滯,用于中老年人消化功能減退,也可用于脾胃虛弱、氣滯食積所致的腹脹納呆,排便不爽,肢體困倦等。每日1劑,分次食用。
馬齒莧檳榔粥的制作
主料:馬齒莧250克,檳榔25克,粳米125克
調料:白砂糖10克
教您馬齒莧檳榔粥怎么做,如何做馬齒莧檳榔粥才好吃:
1. 先將新鮮馬齒莧除根,去老黃葉,用清水洗凈,用刀切碎備用。
2. 把粳米淘洗凈,與檳榔一同放入鍋內,加入適量的清水,置于武火之上煮,煮沸之后,改用文火煮至米開花時,倒入馬齒莧,再煮幾沸,即可供食用。
3. 在食之前,加入白糖調味。
潭州檳榔鴨
原料:仔鴨1只(重約750克),檳榔4個,紅尖辣椒50克,青蒜25克。調料:色拉油100克,鹽8克,姜片30克,味精5克,醬油5克,剁辣椒20克,料酒30克,香油5克,高湯100克
做法:
1.將鴨宰殺后,剁成4厘米的長條塊,檳榔剖開待用,尖辣椒切成馬蹄段。
2.干鍋放青蒜段墊底。
3、炒鍋燒底油燒至六成熱,下入剁椒、姜片大火煸至油紅,下鴨塊炒至變色,放入檳榔,烹料酒,放醬油、鹽、味精、高湯中火煨6分鐘至熟透,加入尖椒,裝入干鍋即成。
檳榔黃油醬比目魚
原料:橄欖油1湯匙,比目魚排450克,白葡萄酒120毫升,蒜1頭,切碎,黃油60克,鹽和現磨黑胡椒少許,調味用,馬檳榔3湯匙,保留汁水
做法:
1.用中高火在大煎鍋里熱橄欖油,將比目魚排放進去煎到每面都變成適度的褐色。起鍋備用。
2.將葡萄酒倒進鍋里,把鍋底殘留的褐色殘渣鏟掉。等酒揮發到剩一半的時候,將蒜、黃油和檳榔放進去攪拌。用鹽和胡椒粉調味,讓醬料在鍋里燉1分鐘左右使各種味道充分融合。
3.將魚排倒回鍋里沾勻醬汁,再煎一下到魚肉可用叉子輕易撥開為止。將魚倒出淋上鍋里的醬汁就可以趁熱吃了。
檳榔香芋酥
原料:香芋,煉乳,糖,土司2片,蛋1個,生粉或面粉適量
做法:
1.大香芋(我用了半個)去皮切片蒸熟后,把它壓成泥狀,加點白糖和煉乳,自己調甜度;
2.把土司去邊切成細末、蛋打散。
3.把和好的芋頭泥用勺取相等量團放入生粉或面粉里打滾,然后用手做成檳榔狀,其實形狀隨你啦。
4.裹完生(面)粉再入蛋液滾一下,最后粘上土司碎屑,入油鍋炸至金黃。